冬夜偶成 其一

隆冬何必辟寒犀,惟有苍颜性不迷。
玉律回环新故接,釭花夜永卷中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冬夜偶成 其一》是清朝第四位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 玄烨的生平与统治特点: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清圣祖,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他的在位时间从1661年至1722年。玄烨的统治特点是稳定而有效,他重视文化发展,提倡儒学复兴,并积极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使得国家逐渐走向强盛。
  • 诗歌创作时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玄烨帝晚年,此时他已经结束了长达四十余年的统治,开始了退位后的闲居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玄烨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和宇宙的哲理,因而创作出了这首感慨人生的诗作。
  1. 诗歌内容解析
  • 首句“隆冬何必辟寒犀”:这句表达了玄烨对冬天的淡然态度。在寒冬腊月,人们常用“辟寒犀”来比喻寻找温暖的场所或物品,但玄烨却认为冬天本身并不需要这样的努力。这里的“隆冬”指的是深冬时节,“何必辟寒犀”可以理解为不需要刻意去寻找温暖,因为自然界的四季更替自有其规律,无需人为地去改变。
  • 次句“惟有苍颜性不迷”:这句话进一步表达了玄烨对自然的态度。在他看来,人的本性就是朴实无华,不应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即使身处寒冷的环境,也不会迷失自我。这里的“苍颜”指的是肤色黝黑、面容苍老,象征着历经风雨的成熟和坚韧。
  • 第三句“玉律回环新故接”:“玉律回环”形容时间的循环往复和新旧事物的交替,这里暗示了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循环变化之中。《周易》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其中“两仪”指天地,暗合了天地万物循环不息的道理。“新故接”则表达了新的事物不断地取代旧的,世界因此得以进步和发展。
  • 末句“釭花夜永卷中题”:这两句诗描绘了一个宁静夜晚的情景。灯笼(釭)下,人们在夜晚继续着活动,彼此间交谈甚欢。而诗人自己则在一旁卷起书籍,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这种宁静而充实的生活状态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一种豁达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知识与智慧的追求。
  1. 艺术特色探讨
  • 用典与象征:《冬夜偶成 其一》在艺术表现上善于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如“玉律回环新故接”中的“玉律”暗合了《周易》,体现了玄烨对儒家经典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同时,诗中的“苍颜”、“釭花”等意象也富有象征意义,它们不仅美化了诗句,还赋予了诗歌更深的情感内涵。
  • 语言风格与音韵美:玄烨的诗歌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味,他擅长使用平仄声调,使得诗歌具有一种和谐而又悠扬的音韵之美。例如,“玉律回环新故接”中的押韵和音节搭配得当,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1. 历史影响及评价
  • 在清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冬夜偶成 其一》作为清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示了清代诗人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精神。
  • 后世对这首诗的评价:历代以来,许多学者和文人对《冬夜偶成 其一》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哲学意味,展现了玄烨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冬夜偶成 其一》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刻的哲理意蕴,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不仅能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智慧与才情,还能深入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