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咏苏州风俗

邓尉梅梢月,虎邱浪里峰。
人争天地秀,物杂理文宗。
俗尚非交让,官箴乏恊恭。
舆情常若此,何日奏时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忆咏苏州风俗》是一首反映清朝康熙皇帝对苏州风俗的赞美和怀念的古诗,其原文摘自爱新觉罗·玄烨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苏州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的描述,展现了苏州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忆咏苏州风俗’:

  1. 作者介绍
  • 玄烨,即康熙皇帝,清朝第四位皇帝,他的统治时期(1654年—1722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之一。玄烨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使得清朝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阶段。玄烨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的成就,他还是一位博学的君主,对中国历史、文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1. 诗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 原文:邓尉梅梢月,虎丘浪里峰。人争天地秀,物杂理文宗。俗尚非交让,官箴乏恊恭。舆情常若此,何日奏时雍。
  • 翻译
  • 邓尉梅花如雪般的月光下,虎丘山的浪涌峰峦如同一幅画。人们为了争夺这天地间的美景而争斗不休,万物繁杂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这里的风俗并不崇尚争斗,官员们缺乏谦恭的品质。社会舆论常常如此,何时才能达到和谐安宁呢?
  • 赏析
    这首四句诗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苏州的自然风光和地方特色。首句“邓尉梅梢月”以邓尉山上的梅花为背景,勾勒出一幅清雅宁静的画面;“虎丘浪里峰”则展现了虎丘山的自然景观。接下来,“人争天地秀”表达了人们为了美景而竞争的情境;“物杂理文宗”则体现了这里的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然而,诗中的最后两句揭示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尽管苏州风景优美,但这里的风俗却缺乏谦恭和和谐,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
  • 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康熙皇帝巡视江南期间,他在游览了苏州的山水之后,感慨颇深。诗中的“邓尉梅梢月”指的是位于苏州市西部的邓尉山,山上生长着许多古老的梅树,每到春季,山花烂漫,美不胜收。而“虎丘浪里峰”则是苏州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山上有虎丘塔,塔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江水中,景色十分壮观。

《忆咏苏州风俗》不仅是一首描绘苏州自然风光和地方特色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意的文化作品。它让我们得以窥见清朝康熙时期苏州的风土人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和人文之美的赞美,更是对和谐社会与人际关系重要性的探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