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关雎诗十首 其十

我有钟鼓,载伐载考。
以宴之子,其声肆好。
我钟喤喤,我鼓逢逢。
以宴之子,福禄攸同。
我鼓逢逢,我钟喤喤。
以宴之子,德音不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演关雎诗十首·其十》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的诗词作品,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乾隆,即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他的统治时期被历史学家称为“康乾盛世”,这期间中国的文化、经济、科技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 诗词原文:《演关雎诗十首·其十》原文如下:

我有钟鼓,载伐载考。以宴之子,其声肆好。
我钟喤喤,我鼓逢逢。以宴之子,福禄攸同。
我鼓逢逢,我钟喤喤。以宴之子,德音不忘。

  1. 诗词赏析
  • 内容解析:这首诗通过描绘宴会场景中的钟鼓乐声来抒发诗人对美好和谐生活的向往。诗中多次使用“载”字,表现了频繁和盛大的气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富足。
  • 艺术特色:乾隆皇帝的诗歌多采用五言古诗的形式,语言典雅,意境深远。在这首诗中,通过对钟鼓声的描述,展现了一幅热闹而又和谐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追求。
  • 情感表达:诗中的“福禄攸同”、“德音不忘”等词句,传达了诗人对于和谐社会的期待和对美好品德的坚守。这种对于社会和谐和个人修养的双重追求,体现了清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演关雎诗十首·其十》不仅是一首充满艺术美的诗歌,更是一幅生动的图画,展示了乾隆时期文人的生活风貌和审美情趣。这首诗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