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浪石仍叠苏轼韵

实所胜斯名所屯,暂以屈亦久以尊。
此翁此石有如是,逢时辨底明与昏。
重来燕南赵北界,了识明月清风村。
韩园修葺复旧观,两行垂柳青遮门。
松轩潇落可信宿,墙外祠妥双贤魂。
驻䍐诸务则且置,便抚亭下青云根。
岿然古貌故好在,雪浪有号原无痕。
逮兹盖已六赓韵,前席如共髯仙论。
孰谓中郎不可得,宁非对者石与盆。
七百馀年一瞬耳,奚称前咏碑间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雪浪石仍叠苏轼韵》是一首七言排律,创作于清代乾隆时期。《雪浪石仍叠苏轼韵》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它反映了作者弘历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感慨。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品概述:《雪浪石仍叠苏轼韵》是由清朝乾隆时期的诗人乾隆创作的七言排律。在这首诗中,乾隆以苏轼的诗句为蓝本,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受和对历史的深厚敬仰。通过这样的创作手法,乾隆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同时也表达了对前贤的一种尊重与传承。
  2. 历史背景:乾隆皇帝,即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作为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他的在位期间标志着清朝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乾隆皇帝本人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帝王,他对诗词歌赋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在其中也有所涉猎。
  3. 艺术特色: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它既保持了苏轼诗风的古朴典雅,又融入了现代的审美观念。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同时,乾隆皇帝还注重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雪浪石仍叠苏轼韵》不仅展示了乾隆皇帝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天赋,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欣赏到古典诗歌的韵味,还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