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顶不为高,积雪路颇滑。
策我云锦骓,遂至金轮刹。
狮王坐堂堂,黛髻足底齾。
莫作颠倒会,十六本二八。
跋马至黛螺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跋马至黛螺顶》是清代诗人弘历(即乾隆)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向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文学素养和艺术造诣,也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与特点:
作者简介:《跋马至黛螺顶》的作者是清朝乾隆时期的皇帝弘历,即清高宗。弘历在位期间,爱新觉罗氏家族的统治达到鼎盛,年号为乾隆,时间从1735年至1796年。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化修养深厚的诗人。
诗歌内容:《跋马至黛螺顶》是一首简洁而富有意境的五言律诗。诗句“螺顶不为高,积雪路颇滑”描绘了黛螺顶上的地势虽然不高,但积雪使得道路变得滑溜。紧接着,作者“策我云锦骓”骑马前往,意指其坐骑为华丽的云锦骓马。到达金轮刹后,所见景象“狮王坐堂堂”,形容狮子座般的山岳巍峨壮观。最后两句“莫作颠倒会,十六本二八”可能暗含着某种玄妙或寓意,引人深思。
文化背景:乾隆皇帝钟情于黛螺顶的自然风光,并计划在此地合塑五方文殊以节省朝拜五个台顶的劳累。乾隆四十六年(1781)春,他叫唤青云和尚来此,并让其着手此事。五年后,青云和尚成功完成了这一壮举,使得乾隆得以在黛螺顶进行朝拜。
艺术特色:《跋马至黛螺顶》作为一首律诗,结构严谨,音韵和谐。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生动描绘,诗人展现了对自然界之美的独特感知和深刻理解。诗中运用了典型的五言律诗格式,每句诗均由五个字组成,遵循平仄声律的规则,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跋马至黛螺顶》不仅反映了清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同时也展示了乾隆帝的个人喜好及当时的政治背景。通过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的文化氛围、艺术风格及其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