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塞上行

夜雨连晨势未已,行旌先发难中止。
文侯罢猎必亲往,我亦何妨一仿此。
白榆绿柳时逢迎,快哉雨中塞上行。
杜老前后则何有,周王左右堪同赓。
制衣策马跋泥淖,谁言秋雨弗湿帽。
行宫驻跸岂不佳,习劳先众从吾好。
銮仪卫率校尉随,轻舆逸坐那肯为。
内扎萨及外厄鲁,櫜鞬扈从瞻威仪。
峦姿林态浑难状,配藜旁魄复涤荡。
万马奔腾如万舟,雪浪银山陵漭沆。
北人使马南人船,一合相真成大观。
山村老农笠底笑,明春种早不待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雨中塞上行》是一首清代诗人弘历创作的七言排律,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下面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弘历,即清高宗,年号乾隆。
  • 乾隆,爱新觉罗氏,满族,雍正第四子。
  1. 诗歌原文
    夜雨连晨势未已,行旌先发难中止。
    文侯罢猎必亲往,我亦何妨一仿此。
    白榆绿柳时逢迎,快哉雨中塞上行。

  2. 诗歌鉴赏

  • 《雨中塞上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诗中描绘了夜晚的雨景和清晨的雾气,以及诗人在塞上行时的所见所感。
  • 通过对白榆绿柳、山峦林态等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
  1. 艺术特色
  • 《雨中塞上行》采用了七言排律的形式,这种形式使得诗歌的结构更加严谨,情感更加深沉。
  •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秋雨比作湿帽,将行宫驻跸比作习劳先众从吾好,这些比喻使得诗歌更具哲理性和深度。
  1. 历史背景
  • 《雨中塞上行》的创作背景与乾隆帝的统治时期密切相关。在那个时代,乾隆帝致力于文化复兴和文化繁荣,因此,这首诗也可能是为了表达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状况的一种看法或态度。
  • 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活动,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1. 文化意义
  • 《雨中塞上行》不仅是一首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以及对生活的态度。
  •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传递了一种和谐共生的理念,这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相呼应。
  1. 读者解读
  • 不同的读者可能会从这首诗中获得不同的启示和感受。有人可能会从中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也有人可能会从中感受到诗人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态度。
  •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适合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雨中塞上行》不仅是一首表达特定历史时期文人情怀的诗篇,也是一部蕴含深刻文化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阅读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和魅力,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