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一节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内城每边只有三里长,外城每边只有七里长,围攻它而不能取胜。既然围攻它,一定有得天时的机会;然而不能取胜,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了。城墙不是不够高,护城河不是不够深,兵器甲胄不是不够锐利坚实,粮食不是不够多,却弃城而逃,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了。所以说:留住人民不迁逃,不靠封疆的国界,保卫国家不靠山川的险阻,威镇天下不靠兵器的锐利。占据道义者,前来帮助他的人就多,失去道义者,前来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连家人亲戚都背叛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全天下人都顺从他。凭着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家人亲戚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去打仗就罢了,如果打仗一定会取得胜利的。」

介绍

《孟子·公孙丑下》是《孟子》一书的第4卷第20篇,属于“公孙丑”类。文章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与公孙丑关于仁政、人性善恶等议题的辩论。

孟子强调人都有善性,并主张统治者应当施行仁政以培养这种善性;而公孙丑则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因此统治者应当实行严刑峻法,以消除人的恶性。

孟子在对话中还提到“民为贵”,即人民是国家的根本,统治者应尊重人民的意愿,不能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忽视人民的福祉。

孟子还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个人应该不断努力,积极进取,以实现自我价值和国家富强。

我们可以看出孟子主张的是一种和谐、平等的社会观,他认为统治者应当以仁政来引导人民,而不是用严厉的刑罚来压制他们。

注解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优势。

人和:指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包围。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冑,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

米粟(sù):粮食。

多:充足。

委:抛弃。

而:然后

去:离开。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藉。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

固: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威服。

以:凭藉,依靠之意。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寡:少。

之至:到达极点。

畔: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以:凭藉。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故:所以。

有:要么,或者。

胜:取得胜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