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杂咏 其二

即景还思晋永和,崇山真见绿嵯峨。
斯人不祗清谈辈,誓墓高风有足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兰亭杂咏·其二》是清朝乾隆帝的一首作品,表达了他对晋朝永和年间兰亭集会的怀旧之情以及对其文人雅集高风的赞美。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

  1. 作者简介: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1799年),清代第六位皇帝,雍正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其年号为“乾隆”,寓意着“天道昌隆”。在位期间,他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大兴文字冤狱,并对清初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作品原文:《兰亭杂咏·其二》即景还思晋永和,崇山真见绿嵯峨。斯人不祗清谈辈,誓墓高风有足多。此诗描绘了诗人在游览兰亭时所见所感,对晋朝永和年间文人雅集的情景进行了追念与赞赏。诗中提到的“崇山”指的是兰亭周围的山峦,而“崇山真见绿嵯峨”则形象地表达了山水相映、翠绿葱郁的景象。
  3.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比和对偶的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朗朗上口的效果。同时,诗中也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使诗歌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价值。
  4. 历史文化背景:乾隆帝作为清朝的帝王,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兴趣。《兰亭杂咏·其二》的创作,既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传承,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弘扬。通过对晋代兰亭集会的描述,乾隆帝展示了他对古代文人雅集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5. 文学地位:《兰亭杂咏·其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乾隆帝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致敬。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后世广泛传诵和研究。
  6. 影响与评价: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受到推崇,而且对后世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和文人在其作品中引用或模仿这首诗的内容和形式,使得《兰亭杂咏·其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兰亭杂咏·其二》不仅展现了乾隆帝对历史的深情怀念和文化自信,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深度。这首诗不仅是乾隆帝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