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晦日作 其五

春光来去自年年,底事临风叹迅迁。
杏日桃时都过也,只馀吟兴尚留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月晦日作》是唐代诗人崔橹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作者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 作者简介
  • 崔橹,生卒年不详,唐大中年间进士,曾任棣州司马。
  • 崔橹工诗善文,其诗学杜牧,擅长摹景咏物,多抒失意之情。
  • 崔橹的《无机集》有三百篇,但已不存,可见其作品之丰富。
  1. 诗歌原文
    三月晦日作 其五
    三春色欲尽,万木争繁阴。
    流莺易黄鸟,飞燕去青林。
    野水无行迹,平芜少人寻。
    闲居爱芳草,时与白云深。

  2. 诗歌解读

  • 首联“三春色欲尽,万木争繁阴”写春天即将结束,万物开始繁茂。这里的“三春”特指春季三个月,而“万木争繁阴”描绘了春天景象的壮丽。
  • 颔联“流莺易黄鸟,飞燕去青林”则通过流莺、黄鸟、青林等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生命的无常。
  • 此诗尾联“闲居爱芳草,时与白云深”表达了诗人在闲居中欣赏芳草,与白云为伴的情感。
  1. 文学地位
  • 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命流转的感慨。
  • 崔橹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他的诗作体现了唐代诗歌的特点,尤其是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情感的真挚表达。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可能是在春天的最后一天所作,即三月晦日。此时,春天即将结束,万物开始进入另一种状态。
  • 诗人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春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生命流转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
  1. 艺术风格
  • 崔橹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月晦日作 其五》不仅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也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文学作品。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情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崔橹的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风格,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