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万寿寺戏题

广源高水拍船唇,船过祗园古岸滨。
识矣松篁三径路,置之空色不言津。
爱他有力风前布,笑我竟为门外人。
望雨忧愁得雨喜,欲询调御属何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舟过万寿寺戏题》是一首由清代诗人乾隆创作的七言律诗。下面从多方面的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乾隆,名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皇帝,世宗第四子。雍正十一年封和硕宝亲王,十三年八月即位,成为清代第六位皇帝。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乾隆盛世”,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繁荣。
  2. 诗歌原文
    广源高水拍船唇,
    船过祗园古岸滨。
    识矣松篁三径路,
    置之空色不言津。
    爱他有力风前布,
    笑我竟为门外人。
    望雨忧愁得雨喜,
    欲询调御属何因。
  3. 诗歌内容赏析: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美景和人生态度的深刻感悟。通过描绘万寿寺的自然景观以及与僧人的交流,诗人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在表达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感慨,即人生如梦,世事难料,唯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最为重要。
  4. 文化背景:乾隆时期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文化的高峰期,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思想领域都有显著的发展。《舟过万寿寺戏题》的创作背景也反映出这一时代的文化特征。乾隆帝推崇儒学,倡导文化复兴,他本人亦酷爱文学,经常亲自撰写诗文,以此展示其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舟过万寿寺戏题》不仅是一首诗文作品,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体现。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成就。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清代的历史文化以及乾隆帝的个人经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