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岭四围全作障,中峰秀起独成堂。
窗间见鹿任眠跂,林下无禽不颉颃。
着色画张枫叶紫,宜时风送桂花香。
得诗便拟肩舆去,却笑劳劳有底忙。
秀起堂
介绍
《秀起堂》是清朝乾隆时期诗人弘历(爱新觉罗·弘历)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感悟,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以及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在文学形式方面,《秀起堂》采用了传统的中国诗歌形式——七言律诗,这是一种严谨而富有节奏感的格律诗体。七言律诗通常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共四组对仗,要求韵律和谐,对仗工整。通过这种形式,诗人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美的享受。
从内容上来看,《秀起堂》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诗中“碧岭四围全作障,中峰秀起独成堂”两句,形象地描绘了秀起堂所处的自然环境。周围青山绿水环绕,中间的山峰高耸入云,形成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画面。“窗间见鹿任眠跂,林下无禽不颉颃”则进一步展现了山林之间的和谐与宁静。鹿儿在窗前悠然自得地觅食,鸟儿在树林间自由翱翔,无不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秀起堂》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比喻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比如,诗中的“著色画张枫叶紫,宜时风送桂花香”一句,通过色彩和嗅觉的双重描写,使得整个场景更加鲜活,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香气袭人、色彩斑斓的世界之中。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产生了更多的联想与想象。
《秀起堂》不仅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它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诗歌中的许多意象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桂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之木,常常出现在诗词歌赋之中,象征着吉祥与幸福。这些文化元素不仅让诗歌具有了更丰富的文化底蕴,也使得《秀起堂》成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秀起堂》作为清朝乾隆时期的一首经典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无论是对于文学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而言,都应当珍视并深入研究这一文化遗产,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