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海塘殊昔塘,补偏而已策无良。
北坍南涨嗟烧草,水占田区竟变桑。
父老常谈宁可诿,明神显佑讵孤庆。
尖山跋马非探胜,万井安全虑不遑。
阅海塘叠旧作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阅海塘叠旧作韵》是清代乾隆帝弘历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海塘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弘历,即清朝乾隆帝,年号为“乾隆”,他是雍正帝第四子,于1735年至1796年在位。作为一位满族皇帝,他对汉族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致力于推广和弘扬传统文化。
诗歌原文及赏析:《阅海塘叠旧作韵》通过对比昔日海塘的景象与今日之变化,抒发了诗人对于时代变迁、自然更迭的深刻思考。诗中不仅描绘了海塘由北向南崩塌的景象,还反映了水患对农田的影响以及人们对于自然的无奈。同时,诗人也表达了一种对于明神显佑的期盼和对于历史经验的反思。
创作背景:乾隆帝时期,清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但同时,由于连年战争和自然灾害,国家面临诸多挑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乾隆帝可能创作此诗以寄托自己的忧思,同时也是对前人治国理念的一种传承和创新。
艺术特色:该诗在艺术上采用了典型的七言律诗形式,每两句为一节,共八节,结构严谨,音律和谐。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描绘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乾隆帝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阅海塘叠旧作韵》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景观和历史兴衰的诗作,更是反映了作者深邃的思考和对国家的忧虑。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