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壁岩前春似海,回廊栏下地如天。
荒唐见说获氐贼,疑似犹传瘗筮仙。
此处泯兮芥与蒂,古来纷矣岁和年。
视民不改如伤志,脉脉前巡一念连。
金山再叠旧作韵 其二
介绍
《金山再叠旧作韵·其二》是清朝乾隆的作品,而非宋朝苏过的次韵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金山再叠旧作韵·其二》的作者是清朝乾隆帝。乾隆帝在位期间,大力提倡文学艺术的发展,他本人也是一位多产的诗人和书法家。他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独到的见解。
诗歌原文:原文如下:“江无塞外与关中,宛转东流同入海。归宿既同源岂殊,此何不可金山在。”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通过描绘江水的东流,表达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即无论是什么事物,都源自同一根源,其本质并无差异。“此何不可金山在”这句话表达了对于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与文化和谐共存的向往。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哲思。诗人通过对江水的描写,引发读者对于生命、自然和文化的思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
写作背景:乾隆帝本人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人,他的创作不仅限于诗词,还包括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这首诗可能是在一次游历或游览金山寺时所创作的。金山寺是中国著名的古刹之一,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乾隆帝可能借此机会游览了金山寺,并在游览的过程中,被周围的自然景观所打动,从而创作了这首关于自然的诗篇。
艺术特色:在艺术风格上,这首诗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乾隆帝对传统诗词形式的熟练掌握,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在结构上,这首诗遵循了古典诗歌的基本格式,既有严谨的格律,又不乏灵动的韵味。此外,这首诗还展现了乾隆帝对于自然与文化关系的独到见解,体现了他作为一名文人的深厚内涵和广阔视野。
历史地位:在清代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乾隆帝的诗歌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金山再叠旧作韵·其二》作为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乾隆帝的个人才华,也代表了清代诗词艺术的高度成就。这首诗不仅是乾隆帝个人艺术创作的高峰之作,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成为了研究清代文学和艺术的重要文献资料。
《金山再叠旧作韵·其二》是清朝乾隆时期的一首诗歌作品,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清代文化以及乾隆帝个人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