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谓是高无比,更有高峰在上头。
瞻鲁象曾诗里想,青齐色忽路前浮。
禅封玉帛秦兮汉,襟带耕桑郡复州。
保泰惟斯躬所勉,况荣若彼志毋留。
过泰山四依皇祖诗韵 其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泰山四依皇祖诗韵·其一》是清朝乾隆帝弘历的作品,表达了他对泰山的赞美与敬仰之情。以下是作品的介绍:
作者介绍:弘历,即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他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鼎盛时期。他不仅是清朝第六位皇帝,也是雍正皇帝的第四个儿子,生于1711年9月25日,卒于1799年2月7日。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乾隆盛世”,这一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作品原文及注释:这首诗名为《过泰山四依皇祖诗韵·其一》,是弘历在泰山游览时所作的诗篇。全诗如下:灵岩谓是高无比,更有高峰在上头。瞻鲁象曾诗里想,青齐色忽路前浮。禅封玉帛秦兮汉,襟带耕桑郡复州。保泰惟斯躬所勉,况荣若彼志毋留。
作品赏析:诗中的“灵岩”指的是泰山的主峰之一,其高度之高无与伦比,而“高峰在上头”则形象地描绘了泰山的巍峨壮观。诗人通过对泰山景观的描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中也隐含了对历史的回顾,如提到了“瞻鲁象曾诗里想”,可能是指诗人在登泰山的过程中,看到了古代文人留下的诗句或遗迹,从而引发联想。
作品背景:乾隆盛世为中国古代史上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弘历作为皇帝,有责任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展现自己的治国才能。因此,他不仅重视个人的享乐,也注重通过游历名山大川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泰山作为中国五岳之首,自然成为了他频繁探访的对象。
《过泰山四依皇祖诗韵·其一》作为乾隆时期的一首著名诗歌,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泰山的独特感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乾隆盛世的文化氛围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