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晴斋

极北深山别一区,楼台总觉是清都。
秋高越致晴光敞,谷奥偏留树色殊。
既不常来太懒矣,仍教亟去底为乎。
曰予犹望门墙者,孔席惭同暇暖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敞晴斋》是一首诗歌,创作于清朝乾隆时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 傍晚岚气爽,策马聊山行。
  • 遂造山中斋,其名曰敞晴。
  • 一天朗霁烟,千里近虚楹。
  • 低谷色已暝,高峰照犹晶。
  • 所得殊胜常,真足欣予情。
  1. 诗歌注释
  • 该诗以五言排律的形式,描述了诗人在山中避暑时造访名为“敞晴”的斋舍的情景。
  • “敞晴斋”意为地势高敞的斋舍,似乎与明朗的晴空相接,象征着一种豁达和开阔的心境。
  1. 诗歌赏析
  • 诗中的景色描绘生动,如“一天朗霁烟,千里近虚楹”,展现了一幅秋高气爽、云淡风轻的画面。
  • 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内心的宁静。
  • 同时,诗中也体现了清代诗歌的风格特点,注重音韵和谐,语言优美。
  1. 诗歌评析
  • 此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更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 诗中所体现的高远意境和超然态度,反映了作者追求的精神境界。
  1. 写作背景
  • 《敞晴斋》作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当时乾隆皇帝正在避暑山庄游览七十二景之一的“敞晴斋”。
  • 诗的创作背景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也展示了乾隆帝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向往。
  1. 相关作品
  • 《敞晴斋》是乾隆帝众多作品中的一部分,与其他诗歌相比,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其中的佳作。

《敞晴斋》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清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