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道德经(第十六章)
译文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介绍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道家哲学著作,该作品在老子去世后由他的弟子编写而成。作者通过阐述自然和生命的规律来探讨宇宙的普遍法则,并提出了对人生和社会生活的诸多见解。
以下摘自本书”第十六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无之间,有因生无故,无因是有所归。”
这段话表明,道家中认为万事万物皆源于无形或无限的空间实体之上,此实体被称为“有”。而当我们看到、想到或者触摸到具体的有形物体时,则转化为可以认知的“无”,然后才有生命的发生和死亡。
《道德经》中还阐述了诸如天道运行不息(老子曰:”上善若水,下善若舟。”), 道家重视自然变化而忽视人文因素的理念,以及“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考等观点,在传统中国思想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由于文本长时间流传和多版本编辑的可能性,其内容并非没有争议。对原文的具体解释与研究需要专门的学识背景以确保准确解读。
注解
致虚极,守静笃: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作:生长、发展、活动。
复:循环往复。
芸芸:茂盛、纷杂、繁多。
归根:根指道,归根即复归于道。
静曰:一本作”是谓”。
复命:复归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常: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即守常不变的规则。
明:明白、了解。
容:宽容、包容。
公:周到、周遍。
天:指自然的天,或为自然界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