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介绍

**《道德经》第十九章的内容是“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一章强调了通过摒弃过度的聪明和巧诈,来达到社会和谐与人民福祉的提升。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一章节:

  1. 核心理念
  • 绝圣弃智:这一观点表明,过度运用智力和知识会导致社会弊端和人际关系的扭曲。在古代社会,智者往往因过于精明而被视为威胁,他们可能利用自己的智慧去操纵他人或谋取私利。
  • 民利百倍:这意味着当民众摆脱了过度依赖知识和技巧时,他们将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和好处。这种利益的获取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心的平和。
  • 盗贼无有:这是对“绝圣弃智”的具体实践结果。通过减少人们对智慧的过分依赖,可以减少社会矛盾,降低犯罪率,使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1. 哲学意义
  • 回归自然:老子在这一章中提倡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即人们应该追求简单、质朴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过度装饰自己,追求表面的华丽和不实。这种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人类应如何与宇宙法则相协调。
  • 少私寡欲:老子认为,欲望是人类痛苦的根源之一。他鼓励人们减少私欲杂念,保持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状态,以减少社会的不公和冲突。这不仅是对个人精神境界的提升,也是对社会整体和谐的贡献。
  1. 社会影响
  • 政治治理:在古代中国,这一观念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治理中。统治者被教导要减少繁琐的行政程序和不必要的法律条文,以此来简化政府运作,减少腐败,并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效率。
  • 道德建设:《道德经》中的这些原则也影响了后来的道德教育和道德规范。它们成为了儒家、道家等学派共同推崇的道德准则,影响了后世中国人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判断。
  • 文化传承:道家哲学中的这些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还传播到了东亚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和越南。《道德经》在这些国家也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和尊重,成为这些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经》(第十九章)所倡导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放弃过度的聪明和技巧,来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和谐与幸福。这一理念不仅仅局限于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它的影响力已经扩散到全世界,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追求精神自由和心灵平和的重要指导原则。

注解

绝圣弃智:抛弃聪明智巧。此处“圣”不作“圣人”,即最高的修养境界解,而是自作聪明之意。

此三者:指圣智、仁义、巧利。

文:条文、法则。

属:归属、适从。

见素抱朴:意思是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素”是没有染色的丝;“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朴是同义词。

绝学无忧:指弃绝仁义圣智之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