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大道广泛流行,左右上下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办妥了事业,而不占有名誉。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介绍

《道德经》中的“第三十四章”主要探讨了“道”的特性以及作为统治者应有的品质和作用。这一章通过阐述“道”的性质与作用,强调了领导者应该像“道”一样谦卑、无私,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秩序。下面将介绍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

  1. 道的性质和作用
  • 小与大:“小”是指道不张扬,不居功;而“大”则是指道包容万物,不推辞,不自傲。
  • 无欲与有名:道不辞劳、不求名,常处于无名状态,而万物归附于道,却不自知其主宰地位。
  • 无为与有为: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即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事事成功的境界。
  1. 作为统治者的品质与作用
  • 谦虚与包容:统治者应具备谦逊和包容的品质,不居功自傲,能够包容万物。
  • 无私与奉献:统治者应以道为榜样,无私地为人民服务,不图个人功名。
  • 顺应与调和:统治者应顺应自然规律,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1. 道与德的关系
  • 德为道之体:德是道的具体表现,也是道发挥作用的基础。
  • 修德与治国:统治者应修养道德,以德治国,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
  1. 道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 普遍性:道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 特殊性:虽然道具有普遍性,但其具体表现却因时因势而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1. 道的实践方法
  • 实践与体验:老子主张通过实践和体验来理解道,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 反思与超越:通过对道的实践,人们可以达到对自我和社会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实现超越。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不仅深刻阐述了“道”的性质和作用,还提出了作为统治者应有的品质和作用。通过学习这一章节,可以深入理解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以及如何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注解

泛:广泛或泛滥。

辞:言词,称说。不辞,意为不说三道四,不推辞、不辞让。

不有:不自以为有功。

衣养:一本作「衣被」,意为覆盖。

不为主:不自以为主宰。

常无欲:一本无此二字,认为此乃衍文。

小:渺小。

大:伟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