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介绍

《道德经》是老子根据他的道家哲学和长期的思考,创作的一部著作。这本书共有81章,并以六十四节为一编,各章节主题分别为:天地、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等。“道德”代表了宇宙间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辩证法”阐述了世间万物相互影响和共同规律,而“道”是所有万事万物存在的本原。

“第三十九章”,主要讨论到了人生的幸福与智慧的关系。原文大意为:“如果想得到天下之众,则需顺应大众喜怒哀乐的变化;如果要在乱世中求生存则需要明辨是非黑白善恶。”这段话说明了在追求权力和财富时,应当保持内心的平静,并且要明智审慎地做出决定。

《道德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非常深的影响力。它以精炼而深刻的语句为人们的生活和决策提供指导原则。

注解

得一:即得道。

神得一以灵:神或指人。灵:灵性或灵妙。

正:一本作“贞”。意为首领。

其致之也:推而言之。

谓:假如说。帛书作“胃”。

天无以清:天离开道,就得不到清明。

废:荒废。

歇:消失、绝灭、停止。

竭:干涸、枯竭。

正:一本作“高贵”,一本作“贞”。

蹶:跌倒、失败、挫折。

自称:一本作“自谓”。

孤、寡、不谷:古代帝王自称为“孤”、“寡人”、“不谷”。不谷即不善的意思。

至誉无誉:最高的荣誉是无须称誉赞美的。

琭琭:形容玉美的样子。

珞珞:形容石坚的样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