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介绍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是老子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它探讨了“道”的哲学概念及其与德的关系。老子在此章节中提出了关于道德与无为的深刻见解。以下是对《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的具体介绍:

  1. 上德与下德
  • 上德不德:老子提出,真正的至高无上的美德是不显露任何自我,因此具有普遍的德行。
  • 下德不失德:相对之下,那些仅保留自身德性的人,则无法获得真正的德性。
  1. 无为而治
  •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真正的有德之人,他们的行为看似无为,实则蕴含深远的意义。
  •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相反,一些行为看似有所作为,但最终却未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1. 仁义礼智
  •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真正的仁慈之人,他们的行为无需刻意为之,自然流露。
  •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同样,真正的正义之人,他们的行动虽有所作为,但并非为了追求外在的认可。
  •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即使面对他人的拒绝和不理解,依然坚持自己的行为准则,不轻易妥协。
  •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表明道德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是失去了道德的基础,随后才逐步建立起其他的道德规范。
  1. 道德循环
  • 通过上述各章的讨论,可以清晰地看到老子如何通过道德与无为的理念来构建一个完整的道德循环体系。这一循环不仅涵盖了从个体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还体现了一个持续改进和发展的过程。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不仅是道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提供了一种思考道德、政治和个人行为的框架。通过对这一篇章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子的思想,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指导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

注解

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此句意为,具备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

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离开德。

无德:无法体现真正的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以,心、故意。无以为,即无心作为。此句意为: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此句与上句相对应,即下德之人顺任自然而有意作为。

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为强力牵引。

薄:不足、衰薄。

首:开始、开端。

前识者:先知先觉者,有先见之明者。

华:虚华。

处其愿:立身敦厚、朴实。

薄:指礼之衰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