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其光芒,返照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做万世不绝的「常道」。

介绍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是老子的著作中的一段。在这篇文章中,道家圣人讨论了“上善若水”的重要性,强调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无私无欲的重要性。

以下是对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的一个基本概述:

  1. 全情投入:《道德经》第五十二章阐述了一个观点——把你的力量集中在一个点来使用。这种思维方式意味着要专注于你目标的一部分,并使尽可能少的人参与,以实现最佳效果。这与基督教的“全心投入”思想相呼应。

  2. 同情:该段还强调了理解和同情的重要性。“上善如水”,意思是最高境界如同自然中的流水,在不触及任何事物的情况下,始终保有自己的特性——那就是流动和平静。这段话鼓励我们去理解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感受,并从中学习到更多的智慧和慈悲精神。

  3. 合理利用资源:《道德经》第五十二章还提到:“上善若水”。这象征着最高的善良像流水一样无始也无终,永恒的存在,在没有索取也没有回报的状态中流动。通过这个哲学思考,我们被鼓励以一种更加合理的方式来使用自然资源、时间和精力。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倡导了一种超越自私和自我追求的智慧生活方式,并提供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模式。“上善若水”意味着要保持谦卑无私的心灵,同时拥有宽广的理解力和同情心。这不仅适用于个人的生活方式,也包括我们在工作、家庭关系和宗教情感中的角色与责任。在现实世界中有许多领域可以启发我们去考虑这一概念,并找到更高的指导原则,在实践中努力实施它来促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个人成长。此外,“上善若水”思想也可能启发那些寻找心灵平静或更深层次幸福感的人,通过超越日常琐事的困扰,更加深入地连接周围的世界和自身的力量。

请记住:以上概述仅为基本信息而非学术研究的内容,并基于公众可获取的理解能力与知识水平而定。如欲深入了解《道德经》第五十二章的相关精神、哲学观点,请阅读更详细的著作或者咨询专业传教士或教师的指导,以免误解原文思想。

注解

始:本始,此处指「道」。

母:根源,此处指「道」。

子:派生物,指由「母」所产生的万物。

塞其兑,闭其门:兑,指口,引伸为孔穴;门,指门径。此句意为:塞住嗜欲的孔穴,闭上欲念的门径。

开其兑,济其事:打开嗜欲的孔穴,增加纷杂的事件。

见小曰明:小,细微。能察见细微,才叫做「明」

强:强健,自强不息。

用其光,复归其明:光向外照射,明向内透亮。发光体本身为「明」,照向外物为光。

无遗身殃:不给自己带来麻烦和灾祸。

袭常:袭承常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