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认识,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大道虽然平坦,但人君却喜欢走邪径。朝政腐败已极,弄得农田荒芜,仓库十分空虚,而人君仍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餐精美的饮食,搜刮占有富余的财货,这就叫做强盗头子。这是多么无道啊!
介绍
《道德经》是中国道家哲学的主要经典,由春秋时期的老子所著。该章主要讲的是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人的美德修养的问题。整部《道德经》分为81个章节,在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宇宙观、人际关系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智慧,为后世的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五十三章的内容主要是阐述”上善若水”的思想。“下则取之”意指懂得怎样去利用外部资源,更好地服务于自身。这一观点强调了适应性和灵活性的重要性,并体现了中国哲学中的柔道和自然的和谐原则(老子认为自然界中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状态)。
此节文字简洁而不失深奥,在阐述“上善若水”的方法时,同时也包含了对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的理解:对于统治者或领导者来说,他们应像仁德之士那样用智慧和慈悲去统治人间;同时鼓励人们要以谦虚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总的来说,这个章节揭示了一种自然的和谐、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柔性的思想体系。
作为一本深奥且复杂的哲理宝典,《道德经》至今对后世的思想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的智慧不仅仅是个人精神修养的问题,也是处理政治事务和社会发展的指导准则。
注解
我:我,指有道的圣人。老子在这里托言自己。
介然有知:介,微小。微有所知,稍有知识。
施:邪、斜行。
夷:平坦。
人:指人君,一本作“民”。
径:邪径。
朝甚除:朝政非常败坏。一说宫殿很整洁。
厌饮食:厌,饱足、满足、足够。饱得不愿再吃。
盗竽:竽又作夸。即大盗、盗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