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介绍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的哲学经典。《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其内容深刻、思想深邃,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众多方面。

《道德经》中的“道德”二字,源自古代对“德”与“道”的理解和运用。其中“德”指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而“道”则是宇宙万物生成和发展的自然法则。老子认为,人应当遵循自然法则,通过内在的修养来达到与天地相合的境界。

第六十四章是《道德经》中的一部分,其内容主要探讨了在事业或行动过程中,人们应该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即使在事情即将成功的时候也不应放松警惕。这一理念强调了“慎终如始”的重要性,即在事情的开始阶段就要像结束时一样小心谨慎,这样可以避免失败的发生。这一原则也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提醒人们在面对任何任务时都不应掉以轻心,要始终保持高度警觉,以免因一时的松懈而导致整体计划的失败。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不仅反映了老子对于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见解,还传达了一种生活态度,即在任何时刻都应保持警惕和谨慎,这是通往成功的重要基石。

注解

其脆易泮:泮,散,解。物品脆弱就容易消解。

毫末:细小的萌芽。

累土:堆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一说是二十九章错简于此。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此句仍疑为二十九章错简于本章。

学:这里指办事有错的教训。

而不敢为:此句也疑为错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