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所以人民就难于统治。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不算什么。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介绍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主要探讨了“道”的深远、微妙以及其在宇宙生成、万物生长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并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1. 内容主旨:《道德经(第七十五章)》通过揭示社会现象的根源,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2. 深层含义:该章通过对比“民之饥”与“民之难治”,揭示了统治者过度征税导致人民饥饿与无法管理的社会现象。这一对比强调了统治者应减轻民众负担、促进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3. 生活智慧:通过分析统治者的行为方式,如“以其上求生之厚”,指出统治者如果过于追求个人私利,会导致人民的不满和轻死行为。这一观点提醒人们应追求简朴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消费和贪婪。

  4. 道德标准:在讨论领导者应以何种态度面对民众时,强调了领导者应以无为的态度来引导民众,即“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现了老子对于领导方式的深刻理解和倡导。

  5. 文化影响:《道德经》作为道家经典之一,不仅影响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还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核心思想——顺应自然、内省自我,已成为许多文化中追求和谐与平衡的哲学理念。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智慧的体现,更是一部具有普遍价值的社会哲学巨著。它教导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求更加和谐、公正的生活方式,提倡简朴、谦逊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注解

有为:繁苛的政治,统治者强作妄为。

以其上求生之厚:由于统治者奉养过于丰厚奢侈。

无以生为:不要使生活上的奉养过分奢侈丰厚。

贤:胜过的、超过的意思。

贵生:厚养生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