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旻寺行宫即事

塔影遥瞻碧水隈,北来驻跸又南来。
风光一日更春夏,俯仰几时经往回。
燕蹴残红点瑶席,鹤行浓绿印苍苔。
江城晼晚犹牵兴,堤外兰舟且慢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高旻寺行宫即事》是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塔影遥瞻碧水隈,北来驻跸又南来。
    风光一日更春夏,俯仰几时经往回。
    燕蹴残红点瑶席,鹤行浓绿印苍苔。
    江城晼晚犹牵兴,堤外兰舟且慢催。

  2. 诗歌注释

  • 塔影遥瞻碧水隈:描述塔的影子在碧绿的水边显得遥远而清晰。
  • 北来驻跸又南来:表示乾隆帝的行宫曾经位于北方,后来又转移到南方。
  • 风光一日更春夏:形容景色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一天之内可以经历春天和夏天。
  • 燕蹴残红点瑶席:燕子飞过,留下红色的印记在白色的席子上。
  • 鹤行浓绿印苍苔:白鹤在浓郁的绿色中行走,它的足迹在苍翠的苔藓上留下了痕迹。
  • 江城晼晚犹牵兴:傍晚时分站在江边,依旧被眼前的美景所触动。
  • 堤外兰舟且慢催:堤岸外的船只慢慢前行,似乎有些迟缓。
  1. 诗歌赏析:《高旻寺行宫即事》是一首充满自然美和历史沧桑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塔、燕、鹤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诗中提到的“塔影”与“碧水隈”,暗示了古代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同时,通过“燕蹴残红点瑶席”和“鹤行浓绿印苍苔”这些细腻的描写,反映了季节变迁带来的景色变换,以及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

  2. 诗歌背景:该诗创作于清朝乾隆时期,此时正值乾隆皇帝的鼎盛时期,其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推崇达到了极致。这首诗可能是在游览高旻寺行宫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这一古迹及其周边景色的深刻感受。

《高旻寺行宫即事》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不仅记录了乾隆帝个人的文化喜好和政治抱负,也展示了清代中期中国社会的文化繁荣。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于喜爱古典文学和艺术的读者来说,深入理解并欣赏这首诗,无疑是一次心灵的享受和文化的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