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平安月镜居

妥贴三秋景,光明七宝垣。
坐疑在淇渭,行似泛湘沅。
江濑常平挹,山光亦远吞。
依稀王钜野,刳节制犹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得平安月镜居》是清代康熙帝弘历的一首五言绝句。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妥贴三秋景,光明七宝垣。坐疑在淇渭,行似泛湘沅。江濑常平挹,山光亦远吞。依稀王钜野,刳节制犹存。
  2. 诗歌赏析
  • 景致描写:诗人以“妥贴三秋景”开篇,形容月夜下的景色如同秋日的美景般和谐宜人,紧接着使用“七宝垣”来比喻月亮光辉,象征其明亮如宝石般灿烂。
  • 空间感观:“坐疑在淇渭,行似泛湘沅”表达了诗人对这宁静夜晚的想象,仿佛置身于古代河流边,感受着自然与历史的融合。
  • 意境描绘:诗人通过“江濑常平挹,山光亦远吞”展现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江水平静,山色远眺,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 历史联想:“刳节制犹存”则引用了古代王巨野的故事,暗示了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1. 作者介绍
  • 清·弘历,即清朝的康熙帝,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国家安定、经济发展,并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弘历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他对古代文学的收集和整理上,尤其是对古典诗词的搜集和整理。
  1. 艺术手法
  • 诗中采用了大量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如“月镜”、“七宝垣”等,这些意象富有画面感,能够引导读者产生丰富的想象。此外,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坐疑在淇渭”,既有现实场景又有历史典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1. 文化背景
  • 《赋得平安月镜居》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清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赋得平安月镜居》不仅在艺术表现上有着极高的成就,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远的情操。《赋得平安月镜居》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