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皇太后游虎邱即景 其一

闲登海涌峰,雨洗绿鬟浓。
古迹多留咏,春郊尽力农。
云楼既虚敞,月牖且从容。
最引予心慕,虞歌每每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皇太后游虎丘即景·其一》是清代乾隆皇帝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乾隆皇帝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与皇太后共同游览虎丘的情景,体现了他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分析:

  1. 作者介绍: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于1711年9月25日出生,1799年2月7日逝世。作为清朝的开国皇帝,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盛世”,其诗作多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风貌。乾隆皇帝不仅在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还热衷于文物收藏和鉴赏,他的许多诗作都流露出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敬仰之情。

  2. 诗歌原文:《奉皇太后游虎丘即景·其一》的原文如下:
    谁云金宝气,化作虎丘山。西踞瞻湖墅,东临镇市阛。岩姿浮刻削,涧响泻潺湲。

  • 首联:“谁云金宝气,化作虎丘山。”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虎丘这一名胜古迹由金碧辉煌变为自然景观的感慨。金宝气通常指皇宫内的华丽装饰,而虎丘山则以其独特的岩石形态闻名。在这里,金宝气的消失被比喻为虎丘山的自然形成,象征着皇家文化的沉淀。
  • 颔联:“西踞瞻湖墅,东临镇市阛。”描述了虎丘山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西面俯瞰湖泊,北面临近城镇市场,展现了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同时,这也反映了虎丘不仅是一处旅游景点,更是一个连接历史与现代的重要节点。
  • 颈联:“岩姿浮刻削,涧响泻潺湲。”通过对岩石姿态和溪水声音的描绘,诗人传达了虎丘景色之美。这里的“浮刻削”形容岩石表面的纹理如同雕刻般精细,而“涧响泻潺湲”则形容溪流的声音清脆悦耳。这些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诗作的生动性和画面感。
  • 尾联:“最引予心慕,虞歌每每逢。”尾联表达了诗人对于这次游览经历的内心感受,同时也提到了《虞歌》,这可能是一首关于虎丘的诗歌或歌曲。通过提及这首未具名的歌曲,诗人强调了虎丘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1. 艺术特色:乾隆皇帝的诗作往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首诗也不例外。在艺术上,它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例如,首联中的“金宝气”与“虎丘山”形成鲜明对比,既显示了从皇家到自然的过渡,也暗含了文化传承与变迁的主题。此外,诗中使用了大量生动的形容词和动词,如“西踞”、“东临”、“浮刻削”、“泻潺湲”,这些词语不仅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性,也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虎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氛围。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乾隆皇帝对文化遗产的深厚情感,也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个人品味。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乾隆皇帝的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