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引养客,向日弼谐卿。
鹤发犹然健,葵心不改倾。
遂初孙著作,乐志仲高平。
别后今三载,删裁可就成。
赐魏廷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赐魏廷珍》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当时弘历再次东巡景州,并召见了魏廷珍。魏廷珍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官员,他从小学习多种学问,包括数学、算法、天文地理以及乐律等,因此被赐予“君璧”这个字以表其高洁之志。
从诗歌本身的内容来看,《赐魏廷珍》展现了弘历对魏廷珍的赏识之情。诗中描述了魏廷珍在晚年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道德操守。这种描述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其个人品德的高度赞誉,也反映了清代文人对官员品德的重视。
诗歌的艺术价值不容忽视。作为一首五言律诗,其形式工整,韵律和谐,体现了乾隆时期诗词创作的艺术特色。同时,通过对魏廷珍一生经历的回顾,表达了对这位官员的深切缅怀与敬仰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从文化角度看,《赐魏廷珍》反映了清朝乾隆时期的文化繁荣和文人雅集的氛围。乾隆皇帝本人酷爱诗词,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这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学艺术的重视和支持。通过这样的文化实践,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审美倾向。
从历史角度来看,《赐魏廷珍》中的诗句“遂初孙著作,乐志仲高平”不仅赞扬了魏廷珍的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也体现了弘历对于传统儒家文化的尊重和维护。这种文化态度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它不仅为后世树立了学习和效仿的榜样,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赐魏廷珍》不仅是一首充满赞美之情的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乾隆时代的文化风貌,也体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崇高敬意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以及它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