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
自古才华地,当秋䍐跸间。
阙峰迎巀嶭,伊水俯潺湲。
始见人枫叶,霜前三两殷。
题香山寺二首 其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香山寺二首 其一》是一首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精湛的文学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和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 作者背景:《题香山寺二首 其一》是由清代康熙年间的文人弘历所著。弘历(爱新觉罗·弘历),字弘历年少便展现出卓越的才华,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1735—1795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君主,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他的诗作不仅反映了其个人的审美趣味,也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
- 诗歌原文:《题香山寺二首 其一》的原文如下:“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自古才华地,当秋䍐跸间。阙峰迎巀嶭,伊水俯潺湲。始见人枫叶,霜前三两殷。”
- 第一句:“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此句描绘了香山寺庙群的宏伟与香山作为首寺的特殊地位。“龙门”一词常用来比喻重要的门户或起点。在这里,指的是佛教龙门石窟,它不仅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更是佛教艺术的瑰宝。而“十”则暗示了香山寺庙的密集程度和重要性。
- 第二句:“自古才华地,当秋䍐跸间。”这句表达了香山自古以来就是文采之地,帝王在此游览时往往伴随着皇家仪仗,彰显了它的尊贵和历史意义。“䍐”是一种古代用于装饰的植物,此处可能指代秋天特有的花卉或者装饰物,而“跸”则是帝王出行时的警戒声,用以表示帝王的威严和高贵。
- 第三句:“阙峰迎巀嶭,伊水俯潺湲。”这句描述了香山的地形特征。“阙峰”指的是山峰上的宫殿建筑,象征着皇家权力的象征。“巀嶭”是山的一种形态,这里可能是指山上的峭壁或险峻之处。“伊水”即伊水河,是香山的主要水源之一,河流在这里缓缓流淌,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 第四句:“始见人枫叶,霜前三两殷。”这句描写的是秋季时节的景色变化。“人枫叶”指的是人们站在山坡上观赏到的枫叶景象。“霜前三两殷”则形容了枫叶在初霜降临时的色泽,红得深沉而美丽,如同被霜打过后更加鲜明。这里的“三两”可能是指数量不多,但足以引起注意的程度。
诗歌主题:整首诗主要通过描绘香山的自然景色和人文环境,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一地区深深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同时,通过对香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描述,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此外,诗中的一些词汇如“䍐”、“巀嶭”、“伊水”等,都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文化意味,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香山景色的描绘,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艺术特色:从艺术角度看,《题香山寺二首 其一》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香山描绘成一个充满诗意和历史感的地方。例如,“阙峰迎巀嶭,伊水俯潺湲”通过描绘香山的山峰和河流,传达了一种静谧而庄严的氛围。这种艺术表达方式不仅让读者能够在心中构建出一个生动的画面,还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
《题香山寺二首 其一》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美景和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艺术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才华,还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