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日立秋

秋色复秋声,人人秋意生。
刚传新爽入,便喜普天晴。
白帝诚知节,黄姑若遣情。
晚来仍渡汉,露重一钩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七月七日立秋》是一首五言律诗,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创作。下面,将更深入地了解这首诗:

  1. 诗词原文:《七月七日立秋》:
秋色复秋声,  
人人秋意生。  
刚传新爽入,  
便喜普天晴。  
白帝诚知节,  
黄姑若遣情。  
晚来仍渡汉,  
露重一钩明。  
  1. 作者介绍:弘历是乾隆皇帝的庙号,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君主,不仅在政治、文化方面有深远的影响,还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他的诗歌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哲理内涵而著称。
  2. 作品背景:《七月七日立秋》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其内容来看,这首诗描绘了立秋时节的自然景象与人们的情感反应。立秋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孟秋时节的开始。在这个时节,自然界的变化尤为显著,从炎热逐渐过渡到凉爽,农作物的生长也在经历着重要的变化。
  3. 作品赏析:此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季来临的感受。首联“秋色复秋声,人人秋意生”描绘了秋天的色彩和声音唤醒人们的秋天感受;颔联“刚传新爽入,便喜普天晴”则展现了立秋后天气转凉,带来清新之感,同时预示着天气的晴朗。尾联“晚来仍渡汉,露重一钩明”则表现了诗人对即将到来的夜晚和即将降临的露水的期待,以及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明朗。

《七月七日立秋》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节气的象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的节气文化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