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十日对月有作

东岭渐徘徊,流光朗碛台。
弓弦将欲满,桂树若为栽。
五日何须盻,中秋依旧来。
棘闱相照处,遥企得真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八月初十日对月有作》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诗题中所说的“月”指月亮,而“有作”则表示有所感而作,即有所咏叹或抒发。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八月十一日夜晚面对明月时的所感所悟,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潭水,南村群童欺稚小。
相携共度苦寒夜,月明教子学诗礼。

此诗通过写景抒情,展现了诗人在艰难困苦中依然坚守信念、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诗人以秋风怒号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秋夜风雨交加的画面,同时也隐喻了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随后,诗人描述了自己被狂风刮倒屋顶上的茅草,以及它们被风吹到河滩和深潭的情景,表现了自然界的残酷无情。然而,尽管面临困境,诗人并没有放弃,而是与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度过了一个寒冷的夜晚,共同学习诗歌礼仪。最后,通过描写月明之夜,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教育的执着,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优秀作品。

由于缺乏具体的上下文信息,以上内容是基于对《八月初十日对月有作》的直接解读。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解释或分析,请提供相关的背景或问题描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