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 否卦

乾上坤下,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六三,包羞。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否卦:做坏事的是小人,这是对君子不利的征兆。由大利转为小利。

初六:拔掉茅茹草,按它的种类特征来分辨。征兆吉利、亨通。

六二;庖厨中有肉,这对平民百姓是好事,对王公贵族算不上好事。

六三:庖厨中有美味。

九四:君王有赏赐的命令,没有灾祸,但不知得到赏赐的人是谁。

九五:不要乾坏事,王公贵族知道就好。多么危险呵,国家命运就像系在苞草和桑枝上一样。

上九:乾坏事要倒霉。先碰上恶运,最后还是可以交好运。

介绍

《周易·否卦》是由中国古代哲学家周文王(历史上的姜子牙)所著,被视为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之一。本命卦表示事物的终止或者困难的状态,并指出可能面临困境和挑战的情况。

该卦主要通过否定、停止或谨慎行动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思想及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认知。

《否》不仅关注于事态本身的转变,也强调了从逆境迈向新生的可能性。通过对“否”这样一个象征性符号的应用,它向人们展示了人生阶段的转变、改变和重新开始的过程,这对于调整个人状态以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一些人可能会将其理解为挑战与机会并存的局面,提醒我们要有面对困难的决心、勇气及智慧。

《周易·否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不仅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对于启发人的明智判断和个人价值观的传承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注解

否(Pi):原经文卦象后无“否”字。否的意思是闭塞,不好,与“泰”的意思相反。卦象是表示天的“乾”和表示地的“坤”相叠加,以示阴阳阻塞,不相通畅。全卦内容仍然是讲对立面相互转化的道理。

否:不好,这里指做坏事。

匪人:败类,小人。

包:用作“庖”,指庖厨。

承:用作“普”,意思是肉。

羞:即“馐”的本字,意思是美味。

有命:君王有赏赐的命令。

畴:谁。

离:受到,得到。

祉:福。

休否:不要乾坏事。

亡:危险,败亡。

其亡其亡:危险到了极点。

苞桑:苞草和桑树枝。

倾:覆灭,倒下。

倾否:乾坏事要倒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