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仁寺瞻礼

兴州最古寺,每到礼应亲。
策马河桥度,垂鞭农务询。
即看优泽霈,实胜小沾频。
屏息法云地,溥仁真溥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溥仁寺瞻礼》是乾隆帝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作品展现了弘历对清朝的繁荣与佛教文化的深厚情感,通过描绘兴州最古老寺庙的景象和皇帝亲自参与的仪式,表达了他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佛法的尊重与信仰。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相关背景的具体介绍:

  1. 作者介绍
  • 《溥仁寺瞻礼》的创作者为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他是清代在位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诗歌原文
  • 《溥仁寺瞻礼》的原文如下:
兴州最古寺,每到礼应亲。  
策马河桥度,垂鞭农务询。  
即看优泽霈,实胜小沾频。  
屏息法云地,溥仁真溥仁。  
  • 根据上述内容,可以感受到诗中对寺庙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皇帝身份所承担责任的强调。
  1. 写作背景
  • 《溥仁寺瞻礼》创作于清乾隆34年(1769年),当时弘历正处于他的中年时期,他不仅在国内进行文化和政治改革,还积极推广佛教文化,以期达到国泰民安的目标。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他对国家和宗教的双重关怀。
  1. 艺术特色
  • 在艺术表现上,《溥仁寺瞻礼》采用了传统的五言律诗形式,简洁而富有力度,字句之间透露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哲理思考。通过对寺庙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平和而庄严的氛围,使读者能感受到一种超越尘世的宁静与和谐。
  1. 历史影响
  • 《溥仁寺瞻礼》不仅仅是一首诗,它代表了一位伟大君王的文化成就和对国家的深情寄托,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它的流传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对宗教和哲学的思考,以及他们在这些领域内的艺术追求。

《溥仁寺瞻礼》不仅展示了乾隆帝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也体现了其治国理念和对佛教文化的推崇。作为清朝的文化遗产,这首诗不仅是对乾隆时代的一种记忆和纪念,也为后来的学者和读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