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效命之秋,子孝臣忠,有此须臾便千古;
半夜为何人所刺,君恩母养,未能图报待他生。
挽杨延亮联
介绍
《挽杨延亮联》是清代诗人左宗棠创作的一副挽联。这副挽联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哲理性的内容,展现了作者对杨延亮的深厚情谊与哀悼之情。
《挽杨延亮联》的创作背景是左宗棠在1862年的军事行动中失去了战友杨延亮。这一事件不仅对左宗棠个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左宗棠以“今日是效命之秋”开篇,表达了他在特定时刻的忠诚与责任,同时也暗示了他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的深刻感悟。这种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使得这副挽联不仅是对逝者的悼念,也是对生者的一种激励。
《挽杨延亮联》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示了生死、孝道和忠义的主题。《挽杨延亮联·今日是效命之秋》中提到“子孝臣忠,有此须臾便千古”,强调了个人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在关键时刻的牺牲精神。而“半夜为何人所刺,君恩母养,未能图报待他生”则表达了对杨延亮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这样的对比不仅增强了挽联的情感深度,也让人们在哀悼之余,对生死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
《挽杨延亮联》的语言精炼而富有哲理。如“才与命相妨,叹万言唾玉,一诺挥金,悠悠苍天”表达了作者对才华与命运的无奈感叹以及对承诺的坚守。而“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则提炼出人生的智慧,鼓励人们在追求理想时也要脚踏实地,顺应自然。这些深刻的哲理不仅丰富了挽联的内涵,也使其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经典之作。
《挽杨延亮联》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精湛的书法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左宗棠作为清朝时期的著名将领,他的字迹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而《挽杨延亮联》本身则是一幅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书法作品,通过笔墨传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这幅挽联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书法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了中国文化瑰宝之一。
《挽杨延亮联》不仅仅是一副简单的挽联,它通过深刻的情感表达、鲜明的主题思想、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作者左宗棠对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这副挽联都展现出了极高的价值,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