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子·红亭

三面红亭放日迟。
小窗斜卷受花枝。
间却锦棚芳树底,引莺儿。
艳曲初翻余懊恼,梦书闲检费疑思。
偏是寻常行坐处,没心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花子·红亭》是清朝叶恭绰的作品。这首诗收录在《山花子集》中。以下对这首作品进行详细赏析:

  1. 作者简介:《山花子·红亭》的作者叶恭绰,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生活在清代,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造诣,创作了许多传世佳作。
  2. 诗句原文与译文:原诗“三面红亭放日迟。小窗斜卷受花枝。间却锦棚芳树底,引莺儿。艳曲初翻余懊恼,梦书閒检费疑思。偏是寻常行坐处,没心期。”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译文保留了原诗的意境,让读者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和诗人的情感状态。
  3. 作品背景:此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叶恭绰的个人经历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关。作为一位文人,他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到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这些体验激发了他对美的感受和表达。通过这些生动的自然描写,诗人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
  4.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红亭、花枝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和困惑,即在享受美好事物时所感受到的无奈和遗憾。这种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5. 艺术特色:叶恭绰在这首诗中的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其细腻的观察力和精湛的表达能力上。他善于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丰富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之中。此外,诗人运用了一些典型的古典诗词修辞手法,如叠字、对仗等,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6. 社会影响:叶恭绰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现代诗歌创作者在创作时,也会从叶恭绰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山花子·红亭》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叶恭绰内心世界的写照,反映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人情感。这首诗以其深邃的内涵、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成为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