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富阳至龙游

沙禽亦无数,格格野塘秋。
孤棹有时泊,远山相向愁。
月明乌桕树,人散白蘋洲。
何处津楼上,无眠听棹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由富阳至龙游》是清代诗人史申义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史申义深邃的诗学功底,还反映了他对于家乡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以下是对该作品的相关介绍:

  1. 作者介绍
  • 生平简介:史申义,字叔时,号蕉隐,生于清江苏江都,康熙二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后转礼科掌印给事中。他的一生可谓多才多艺,与顾图河并称为“维扬二妙”,在清代诗坛享有一定的声誉。
  • 文学成就:史申义的诗歌创作受到后世许多文人的推崇,有《使滇》、《过江》等集,被认为是王门二弟子之一。他的诗歌学习了陆游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诗歌原文
  • 诗句解析:《由富阳至龙游》中,“沙禽亦无数”描绘了秋日里沙洲上众多鸟类的生动画面;“格格野塘秋”则通过“格格”一词传达了秋水波光粼粼、水面宽阔的感觉;“孤棹有时泊,远山相向愁”,表达了诗人独自驾舟而感到的孤寂以及面对远方山峰而产生的忧愁情绪;“月明乌桕树,人散白蘋洲”,则展现了月光下乌桕树的影子和白蘋洲的静谧,营造出一幅宁静而略带忧伤的画面。
  1. 艺术手法
  • 意境营造:《由富阳至龙游》通过简洁的文字,构建了一个充满秋天气息的场景,让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 象征意义:诗中的景物如“孤棹”、“远山”、“月明”、“乌桕树”等不仅是自然元素,也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1. 文化背景
  • 地理环境:富阳和龙游均为浙江省内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地区,两地间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两地在历史上有过密切的交流与合作。
  • 历史脉络:《由富阳至龙游》的创作时间虽然无法确定,但其内容反映了清代中期的社会风貌及诗人本人的生活经历。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某些特征和人文景观。
  1. 赏析评论
  • 语言风格:“沙禽亦无数,格格野塘秋”等句子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使得诗歌的语言既富有画面感又充满诗意。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以及旅途中的孤独和忧郁,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极具感染力。
  1. 相关影响
  • 后世影响:作为清代诗人的代表作之一,《由富阳至龙游》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表现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 研究价值:该诗不仅为研究清代诗歌提供了实物证据,同时也有助于深入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由富阳至龙游》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展现了清代诗人史申义深邃的思想情感和卓越的诗歌才华。它不仅是史申义文学创作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