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阜康

庭州多乐土,此县独清贫。
水少空余地,村荒尚赛神。
尊严山气象,络绎客风尘。
廿里东关外,桑麻别有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至阜康》是清代诗人史善长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至阜康》这首诗通过简洁而精炼的语言,将读者直接带入了清朝末年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县的风土人情中。诗的前两联“庭州多乐土,此县独清贫”和“水少空余地,村荒尚赛神”,形象地勾勒出了这个地区虽然自然条件优越,但却因为贫困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居民的生活显得格外艰辛。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他对民众疾苦的同情与关注。

诗歌后半部分“尊严山气象,络绎客风尘”以及“廿里东关外,桑麻别有春”进一步描绘了阜康的自然景观与社会风貌。这里的“尊严山气象”可能指的是阜康境内的某些山峰或地貌所具有的威严与壮丽,而“络绎客风尘”则可能指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为了生活而奔波的景象。这些描写不仅增强了诗的意境,也反映了阜康作为交通要道的重要性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至阜康》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记录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新疆地区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特色。诗中的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造诣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同时,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至阜康》作为清代诗人史善长的杰作,不仅展示了新疆阜康县的自然美景和社会风貌,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研究清朝末年新疆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