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鹗行(戊戌稿,清光绪二十四年)

城根潮齧树半枯,天阴月黑啼训狐。
飞瞰屋山吓黄小,徵凶召眚声呜呜。
潮州老守行春政,一纸朝颁磔枭令。
万户无声春柝严,夜伏空山依破镜。
嗟哉人中亦有鸮,东山风雨愁飘摇。
人间惜少恶溪檄,畀出浊水公为妖。
丹山凤去梧桐老,海上纷来九头鸟。
安得枉矢挂阴弓,风毛雨血沧溟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丘逢甲的《杀鹗行》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诗歌,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未来的深深担忧。下面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首作品:

  1. 作品背景
  • 《杀鹗行》创作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戊戌变法时期。
  • 在这次变法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意图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来振兴中华。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场改革最终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引发了一场激烈的社会冲突,六君子因此被害,这极大地激发了丘逢甲的悲愤与忧国之情。
  1. 文学风格
  • 《杀鹗行》以诗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如“潮州老守”、“东山风雨愁”等意象,不仅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痛苦。
  •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例如,诗中提到“城根潮齧树半枯”,暗示了城市因战乱而破败的景象;“万户无声春柝严,夜伏空山依破镜”则表达了人们在战乱中生活的艰辛与无助。这些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
  1. 主题思想
  • 《杀鹗行》是一首爱国主义诗歌,通过描述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关切。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
  • 在诗中,作者还借鸟类的命运来隐喻国家的命运。如诗中的“人中亦有鸮”,暗指社会中仍有像鸱鸮一样的恶势力,需要有人站出来加以整治。这种通过动物寓言来寄托人类情感的方式,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杀鹗行》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诗歌,更是一座反映清末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的文化丰碑。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深层思想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