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用尺子度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携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介绍
《郑人买履》是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出自先秦时期儒家学者林崇商撰写的经典著作《孟子·告子上》。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国的百姓去买鞋的故事。
传说有一次,一个名叫孔乙己的人去集市买鞋子,卖者给他了一双新制皮靴,并告诉他是“郑人买履”的故事(这里是指“穿错脚大尺码”)。他说:“既然如此,请按你自己的脚选购吧。”然而,在这个小国里流传着这样的风俗:无论是什么样的鞋,都要比自己脚实际的尺寸略大一寸。孔乙己虽然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还是按照习惯去挑。结果可想而知,当穿上新皮靴后他发现自己确实穿错了尺码。
在故事中出现的主要两个人物——孔乙己和卖鞋者(这个角色实际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社会”),各自代表了封建统治阶级与被压迫的下层人民间的斗争以及他们间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孔乙己通过自己笨拙的行为,展现了底层百姓在生活中的愚昧无知和对财富的关注;而那个出售鞋子的人,则作为这个反面角色出现在故事中,暗示其傲慢、固执甚至是冷酷。
《郑人买履》的故事告诫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要遵循道德规范以及保持正确的思维方式。它也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公平与公正的重要性及其追求和尊重个人尊严的态度。
注解
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相谓:互相商议。
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为蛇:画蛇。
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且:将要
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安能:怎能;哪能。
为:给;替。
遂:于是;就。
赐:赏给,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画脚。
终:最终、最后。
引:拿起。
成:完成。
余:剩余。
足:(画)脚。
亡:丢失,失去。
为:给,替。
乃:然后。
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遂饮其酒:他的,指示代词。
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祠: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亡: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