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师旷撞晋平公
译文
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喝的正高兴时,他就得意地说:“没有谁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只有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晋平公说:“乐师, 您撞谁呀?”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呀。”师旷说:“哎!这不是为人君主的人应说的话啊!”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把这件事(或“师旷讲的话”)当作一个警告。”
介绍
《师旷撞晋平公》是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之一。
韩非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散文家,他的学说对后世尤其是秦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主张法治,强调中央集权的必要性,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中国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师旷撞晋平公》中,晋平公表达了一种理想的君主形象:一个言出法随,无人能违的君主。而师旷则以琴相撞,讽刺了这种理想化的言论。师旷的行为虽然出人意料,却也反映出他对君主专断权力的不满和批判。这种表现不仅体现了韩非的政治理念,也展示了韩非对当时政治风气的批评。
《师旷撞晋平公》不仅是韩非思想的一种体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与哲学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这篇文章,可以窥见古代士人对于权力、责任和道德的思考,以及他们对于理想国家的憧憬和追求。
注解
莫乐为人君:没有比做人君再快乐的了。
莫之违:没有人敢违背他
师旷:名旷,字子野,是春秋后期晋国宫廷中的盲乐师。
师旷侍坐于前:师旷陪坐在前面
援:执持,拿。
衽:衣襟、长袍。
太师:师旷。谁撞,即撞谁。
言于侧:于侧言。
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
除:清除,去掉。除之:除掉他
故:所以
被:通“披”,披着。
师旷:盲人乐师。
是非君人者:这不是国君
谁撞:撞谁
释:放
酣:(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喟然::叹息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