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代双鬟影,曾从海上看。
入山群石怪,倚树一庵寒。
岭瘴消文贝,岩香孕素兰。
飞鸦如喜客,啼出古林端。
游双髻山 其一 (己亥稿下,清光绪二十五年秋、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双髻山其一》(己亥稿下,清光绪二十五年秋、冬)是清朝诗人丘逢甲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赞美,也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内容上看,这首诗通过“绝代双鬟影,曾从海上看。入山群石怪,倚树一庵寒”等诗句,形象地描绘了双髻山的奇岩异石和幽静山林,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无限向往和赞美之情。同时,“岭瘴消文贝,岩香孕素兰”一句,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当地特产的认识,也表达了对大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绝代双鬟影”中的“双鬟”,既指双髻山的奇特形状,又隐喻了诗人自身的才情与气质。此外,“飞鸦如喜客,啼出古林端”一句,则通过飞鸦的形象,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使整首诗充满了动感与生命力。
在文学价值上,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颂,也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反映。丘逢甲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由、独立的生活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在晚清动荡的时期,这种坚持不仅显示了诗人的个人品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某些特质。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游双髻山其一》作为诗歌作品,其价值在于它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传播至今。对于研究晚清诗歌发展、台湾历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游双髻山其一》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诗篇,更是一个时代文化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清末文人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及其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