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五夜望月(己亥稿上,清光绪二十五年春、夏)

今月作古色,天涯伤客情。
不知夜景短,欲夺日华明。
千里幸犹共,一阴嗟已生。
妖蟆方内蚀,何以慎持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五月十五夜望月》是清代诗人丘逢甲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丘逢甲(1864年~1912年),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他生于同治三年(1864年),卒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丘逢甲是近代著名的诗人,祖籍广东蕉岭,曾祖籍台湾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县)。他在同治年间中举人,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登进士,并授任工部主事。丘逢甲一生经历多次变迁,从政到教育新学,最后成为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的遗民。他的诗歌创作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个人情怀,尤其是在甲午战后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1. 诗词原文及赏析
  • 丘逢甲的这首《五月十五夜望月》描绘了作者在中秋之夜的所见所感。首句“今月作古色”,意味着明月似乎带有岁月的痕迹,暗含着对历史的感慨和岁月无情的哲思。接下来的“天涯伤客情”则表达了诗人在异地他乡的孤寂与忧愁。
  • “不知夜景短,欲夺日华明。”通过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对夜晚美景的欣赏以及对光明的喜爱。然而,“千里幸犹共,一阴嗟已生。”透露出尽管身处异地,但心中仍有故乡的温暖和共同的记忆。
  • “妖蟆方内蚀,何以慎持盈。”这句用神话中的妖怪比喻政治上的不稳定,提醒世人要谨慎行事,避免灾难。整首诗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家国的眷恋。
  1. 文学价值及影响
  • 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通过对月光、景色的描绘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 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这首诗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待。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时代声音的传递。

《五月十五夜望月》作为一部经典之作,不仅因其精湛的艺术成就而受到赞誉,更因为其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而被后世传颂。丘逢甲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多维度的文人形象,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一个时代的脉搏和一个国家的灵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