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虚一词兄重阳有感原韵(发表于1915年)

莫挽狂澜卫梓桑,每逢佳节引杯长。
羡君有兴添新句,愧我无才老故乡。
何必登高循旧俗,空愁卧病过重阳。
白衣送酒今难得,辜负蟹肥菊正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虚一词兄重阳有感原韵》是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创作于1915年,是徐志摩早期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一、诗歌内容解析

  1. 主题探讨: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重阳节的怀念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在中国传统中,九为阳数之极,而九月九日恰逢重阳节,故有“重阳”之称,常被用来表达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2. 情感表达:通过使用对比手法(如“人生易老天难老”),诗人展现了对生命无常和时间流逝的深刻理解。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句的情感深度,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法则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3. 艺术特色:徐志摩擅长运用象征和隐喻,使得诗歌具有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例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句,不仅描绘了重阳时节的美好景象,也暗示了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二、语言风格分析

  1. 词汇选择:诗人在选词时注重意境和美感,如“金风玉露”等词语,都富有诗意,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2. 句式结构:诗歌采用了传统的七言律诗形式,这种形式简洁凝练,便于抒发情感,同时也符合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习惯。
  3. 修辞应用:在诗中,徐志摩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些技巧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也让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

三、文化背景考察

  1. 历史意义:这首诗反映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对传统节日的描述,折射出当时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个人情感的关怀。
  2. 文化影响:徐志摩的诗歌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后来的诗人在创作中受到了他的影响,尤其是在表现自然美和人文情怀方面。
  3. 价值体现:通过对《和虚一词兄重阳有感原韵》的研究,我们不仅能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点,还能深入探讨其诗歌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

《和虚一词兄重阳有感原韵》不仅是徐志摩早期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也是研究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徐志摩的文学才华,也能更全面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