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东郊故园追和家大人韵

昔年亭馆筑城闉,此日重游自怆神。
十亩仅传三世业,一身已作两朝人。
门前碧草埋荒径,楼上青山认旧邻。
记得趋庭分彩笔,也教题咏药栏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东郊故园追和家大人韵》是清代诗人沈绍姬的作品。下面,将深入探索这首诗的文学价值与背景:

  1. 作者介绍:沈绍姬,字子云,号青莲居士,浙江钱塘人。她出身名门望族,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史底蕴。她的诗作多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以及对故土、亲友的深厚情感。

  2. 诗作原文
    昔年亭馆筑城闉,此日重游自怆神。
    十亩仅传三世业,一身已作两朝人。
    门前碧草埋荒径,楼上青山认旧邻。
    记得趋庭分彩笔,也教题咏药栏春。

  3. 诗句解析

  • 昔年亭馆筑城闉:昔日的亭台楼阁建在城墙之中,现在重游故地,内心充满了感慨。
  • 十亩仅传三世业:这表达了家族中只有很少的土地能够延续到自己的手中,暗示着家族的衰落。
  • 一身已作两朝人:意味着诗人已经经历了两个朝代的变迁,可能象征着历史的沧桑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 门前碧草埋荒径:门前的草地已经长满了荒草,表明家园已久未有人烟。
  • 楼上青山认旧邻:虽然楼已久空无人烟,但山上依然有青山可认,反映出诗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 记得趋庭分彩笔:回忆起父亲传授书法技艺的情景,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 也教题咏药栏春:也教自己为药栏前的春天吟咏诗歌,展现了诗人的雅兴。
  1. 作品特点
  • 情感深邃:诗中的怀旧之情和对逝去时光的留恋,使整首诗洋溢着一种浓厚的怀旧气息。
  • 语言优美:沈绍姬的语言风格细腻而富有层次,用词考究,句式整齐,读起来音韵和谐。
  • 意境深远:通过对故园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慨与哀思,引人深思。
  1. 历史背景
  • 诗作创作于清朝时期,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许多文人都在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和文化上的传承。
  1. 艺术成就
  • 情景交融:诗中既有现实的景物描写,又有内心的感受抒发,情景交织,相得益彰。
  • 虚实结合:通过回忆往昔与现实对比,虚实结合的方式加深了诗的主题表达。
  • 象征手法:如门前荒草象征家业衰微,青山仍旧见证旧邻等,运用象征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社会影响
  • 《过东郊故园追和家大人韵》作为沈绍姬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成为了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文献。

《过东郊故园追和家大人韵》不仅是一首表现了作者对故园深情的文学作品,也是清代诗歌创作的一个缩影。它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生活态度,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对于喜爱古诗词的人来说,这首诗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深刻的文化思考,值得细细品读与探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