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诸太母登浮图

同登化塔纵游观,山色苍茫海色寒。
风送佩声临绝顶,日将人影上危阑。
诸天直向云中接,下界翻如画里看。
到此须知尘相幻,凌空谁敢更盘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诸太母登浮图’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下面将对这首诗的内容、背景以及其艺术特色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同诸太母登浮图,同登化塔纵游观,山色苍茫海色寒。风送佩声临绝顶,日将人影上危阑。诸天直向云中接,下界翻如画里看。到此须知尘相幻,凌空谁敢更盘桓。

  2. 诗歌赏析

  • 自然景观的描摹:《同诸太母登浮图》描绘了一幅壮阔的自然景观图,诗人通过“山色苍茫”和“海色寒”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辽阔而深远的感觉。这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不仅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 情感的抒发:诗中“风送佩声临绝顶,日将人影上危阑”等句,表达了诗人对登高远望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到此须知尘相幻,凌空谁敢更盘桓”这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由飞翔的渴望。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此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当时岑参自安西回京述职,相邀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等同僚诗友,出城郊游,来到慈恩寺,见宝塔巍峨俊逸,拾级而上,触景生情,遂吟诗唱和以助兴。 岑参在此背景下创作了《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作为当时的和诗之一。
  • 个人经历: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1. 艺术特点
  • 语言的运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如“风送佩声临绝顶,日将人影上危阑”,使得整首诗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此外,诗中的用字精准,如“山色苍茫”、“海色寒”等,都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结构的布局:诗歌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登高观景开始,逐渐过渡到对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思考,最后以对自由飞翔的向往作为收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
  1. 文化价值
  • 历史价值:此诗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唐代社会风俗和历史背景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状态。
  • 教育意义:诗中的哲理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对于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同诸太母登浮图’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作,更是一首富含哲理和深意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以领略到唐代文学的魅力,还可以从中汲取到生活的启示和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