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赵上舍易叔

三年别鹤不胜情,又赋分襟百感生。
花落湖桥同载酒,春阴官阁坐闻筝。
烟波归棹吴淞远,梧竹残宵楚雨清。
他日京华相见处,对床欹枕话芜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别赵上舍易叔》是清代诗人王昶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是王昶个人的文学创作,也是研究清朝文人交往、情感和生活状态的重要文献之一。下面将从多个方面对这首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1. 作者背景
  • 生平概述:王昶(1694-1756),字履安,号南山,江苏无锡人,是清代中期的著名学者和文学家,官至礼部尚书。他一生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 时代影响:作为清中期的文人,王昶深受当时文化氛围的影响,其诗歌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个人情感。
  1. 诗歌原文
  • 三年别鹤不胜情,又赋分襟百感生。
  • 花落湖桥同载酒,春阴官阁坐闻筝。
  • 烟波归棹吴淞远,梧竹残宵楚雨清。
  • 他日京华相见处,对床欹枕话芜城。
  1. 诗歌主题
  • 送别之情:全诗贯穿着深深的离别之情,通过对离别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深深的不舍和留恋。
  • 友情珍重:诗中多次出现的“不胜情”、“百感生”等词汇,凸显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情和对未来重逢的期盼。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王昶在这首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三年别鹤”、“花落湖桥”,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视觉效果,也加深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 韵律和谐:诗歌的语言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这也是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

《别赵上舍易叔》是王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一首具有深刻情感内涵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以领略到王昶的诗歌才华,还可以进一步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