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七首 其四

灯火阑珊清漏急,夜深著体轻寒。
个人背立画屏间。
旧红衫袖薄,新绣缕鞋鲜。
一寸横波千丈恨,魂消似削双肩。
便蒙怜惜也徒然。
桂堂东畔路,弹泪巳三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临江仙七首其四》是一首清代诗人王时翔创作的诗歌。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王时翔,字皋谟,一字抱翼,号小山,江苏镇洋人,雍正间以荐举任晋江知县。乾隆初,官至成都知府,有《小山全稿》。
  1. 诗词原文
    灯火阑珊清漏急,夜深著体轻寒。个人背立画屏间。旧红衫袖薄,新绣缕鞋鲜。一寸横波千丈恨,魂消似削双肩。便蒙怜惜也徒然。桂堂东畔路,弹泪巳三年。

  2. 诗词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夜晚景象的描绘,营造了一种静寂而深沉的氛围。诗句“灯火阑珊清漏急”描绘了深夜时分灯火逐渐熄灭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孤独感和寂寞感。
  • “夜深着体轻寒”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带来的寒冷感与孤独感。
  • “个人背立画屏间”,表现了诗人在深夜中独自面对画屏,可能寓意着内心的孤寂与对过去的追忆。
  • “旧红衫袖薄,新绣缕鞋鲜”描绘了衣着的变迁,从旧时的薄弱到新的鲜艳。这既反映了时间的变化,也可能暗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 “一寸横波千丈恨,魂消似削双肩”表达了深深的悔恨和无奈,如同被削去一般的痛苦。这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 “便蒙怜惜也徒然”,表达了尽管有人怜悯,但这种怜悯并不能改变诗人的现状,只能徒增伤感。
  • “桂堂东畔路,弹泪巳三年”则表明诗人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行走了三年,泪水已经流干,但仍无法停止前行,这体现了诗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对未来的期待。

王时翔的《临江仙七首其四》不仅展示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还通过细腻的画面描写传达出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思考。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表达、丰富的意象运用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清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