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前一日登镇海楼

无端来作五羊游,节近登高上此楼。
海气溟蒙山绕郭,天风浩荡客悲秋。
飘逢且喜云生屐,簪菊应羞雪满头。
乡国茫茫何处是,珠江一片夕阳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阳前一日登镇海楼》是清代诗人王摅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清乾隆年间。《重阳前一日登镇海楼》这首诗不仅是王摅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更是其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的完美结合。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相关介绍:

  1. 作者简介
  • 王摅(1734年-1813年),字虹友,江苏太仓人,是清初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作风格接近吴梅村,有“娄东十子”之称。与兄王揆、王撰、王抃结课赋诗,又与黄与坚等称誉为娄东十子。
  1. 诗词原文
  • 无端来作五羊游,节近登高上此楼。
  • 海气溟蒙山绕郭,天风浩荡客悲秋。
  • 飘逢且喜云生屐,簪菊应羞雪满头。
  • 乡国茫茫何处是,珠江一片夕阳愁。
  1. 诗词鉴赏
  • 《重阳前一日登镇海楼》以清新脱俗的语言描绘了登高望远时的壮丽景色,以及登高过程中的所思所感。诗中通过对秋天景色和心情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古人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诗中的“乡国茫茫何处是,珠江一片夕阳愁”,反映了诗人面对故乡的迷茫和惆怅,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1. 创作背景
  • 王摅生活在一个文风鼎盛的时代,其诗歌创作深受当时文人雅集的影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很可能与当时流行的登高赏秋的习俗有关,诗人通过登高这一行为,抒发了自己对家乡、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

《重阳前一日登镇海楼》不仅在形式上体现了清代诗歌的特点,更在内容上展示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领略到清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可以进一步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