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陈丹香棻

善士一乡称,虽系累三年,公论依然留月旦;
故人寸草在,奈羁魂千里,夜台何处觅家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陈丹香棻》是清代诗人王德馨所作的挽诗。这首诗通过对陈丹香棻生前的善行和死后的评价进行了描绘,表达了对其深切的缅怀与哀悼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挽陈丹香棻》:

  1. 诗歌创作背景:《挽陈丹香棻》的创作时间是清代,具体为王德馨在乾隆年间的作品。王德馨作为一位有清誉的文人,其作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该诗可能是为了纪念或悼念一位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人物而作,通过文学作品来传递对逝者的敬意和追忆。

  2. 诗歌内容解析:诗中“善士一乡称”,指陈丹香棻在社会上享有崇高声誉,被广泛赞誉其善良和品德。“虽系累三年,公论依然留月旦”,意指尽管陈丹香棻历经多年,但其正直无私的品质和学术成就仍受到公众的广泛认同和尊敬,如同明亮的月亮一样照亮人心。“故人寸草在,奈羁魂千里,夜台何处觅家山”则表达了作者对于陈丹香棻逝世后的哀思,以及对于其家人而言,寻找其安息之地的无奈和悲哀。

  3. 艺术特色:这副挽联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深刻地勾勒出陈丹香棻的人格魅力及其在学术界的地位。通过对比陈丹香棻生前的成就与身后的评价,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怀念之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这位前辈学者的崇敬和惋惜。

《挽陈丹香棻》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人们的价值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也能从中汲取到对于生命价值、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深刻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