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友挽师张某

痛绝六旬年,追思十载栽培,我实曾师张子学;
哀哉重五日,赢得一生忠直,人应同吊屈原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代友挽师张某》是清代诗人王德馨的作品,表达了对老师张某的深切怀念和对其生平的追思。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介绍:

  1. 基本信息
  • 作者背景:王德馨是清代的一位著名诗人,字汝弼,号东海,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升员外郎。他的诗作以清新健朗著称,与李东阳为诗友,其著作有《张东海先生文集》和《张东海先生诗集》。
  1. 文学价值
  • 情感表达:《代友挽师张某》通过对老师一生的赞颂,展现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和对师者的尊敬。通过“痛绝”一词的使用,传达了作者对张某老师的深深哀悼。
  • 文化意蕴:作品中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师道尊严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与期望。
  1. 历史影响
  • 时代背景:该作品创作于清代,这个时期文人对于师道的看法与重视程度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依然保持着对师长的敬重。
  • 后世反响:虽然具体的反响无从查证,但王德馨这样的作品在当时及以后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引起后人对传统文化中师道价值的共鸣和思考。

《代友挽师张某》不仅是一首诗文,更是一份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见证。它不仅记录了作者对老师张某的哀思,也反映了清代文人对于师道尊严的共同看法和文化价值取向。

相关推荐